日照莒县:千年古县“非遗”传承的现代演绎

2015/7/25 22:42:55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历史回顾

5月以来,刚刚开门纳客的中国江北第一园———莒县丽正园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关注的热点。园内仿古而建的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与剪纸、昆塑、陶艺镶嵌、捏面人、过门笺、查拳、刻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相融相映,多方位展现了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莒县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3项、省级6项、市级56项、县级76项,这些宝贵财富,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发扬中熠熠生辉———

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5月以来,刚刚开门纳客的中国江北第一园———莒县丽正园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关注的热点。园内仿古而建的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与剪纸、昆塑、陶艺镶嵌、捏面人、过门笺、查拳、刻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相融相映,多方位展现了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特色,使游客对“莒文化”增加了认识、产生了兴趣,有力提升了该县文化旅游的趣味性和经济性。

  “丽正园展出千年古县的精气神,‘非遗’入驻功不可没!”不仅游客,园区工作人员也对其赞不绝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作为莒县悠久历史的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

  为了将这些珍贵历史财富守护住、传承好,从2005年开始,莒县文体广电局按照国家、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县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整理和传承保护工作。

  截至目前,莒县共收集民间故事传说近百个,谚语、方言等10000多条;调查收集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20多种(类),过门笺、民间剪纸、昆塑、陶艺镶嵌、捏面人、浮来砚、查拳、刻瓷、莒北转秋千、陶艺烧制等民间绝技20余种。

  现在,莒县已有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市级56项、县级76项。其中,《莒县过门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孟姜女的传说》等已经作为齐鲁莒文化的代表,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瑰宝。

  目前,《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莒地民间故事精编》《莒州诗词选注》《莒地旅游故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资料汇编———莒县卷》等书籍先后编印完毕,成为延续千年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 “莒县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珍贵的历史价值,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保护,更要传承,不仅要传播,更要发扬。”莒县文体广电局局长庞传奎告诉记者,自2009年起,莒县县政府每年拨出专款20万元,组织实施“送戏进村”演出活动,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县周姑戏进行资助性保护。今年,在莒县文体广电局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更是120万元的投入为1200场以上“送戏下乡”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非遗”项目的申请与专项保护,该县还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如过门笺、剪纸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项目,在今年的“非遗传承进万家”活动中,莒县投入50万元,让过门笺等“非遗”再度飘红莒城。

  对《莒北转秋千》等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濒危消亡的民间稀有项目,该局采取了拍摄音像资料、收集实物等措施进行抢救性挖掘,实现了对“非遗”的“常态化”保护传承。

  2014年12月29日,莒县陵阳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数十名剪纸艺术家带来了100余幅剪纸作品,并与学校达成协议,定期入校,带领孩子们学习剪纸艺术,培养起一批小剪纸爱好者,为传统剪纸艺术注入新的发展生命力。

  为了加强民间艺术队伍的培养,实现“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在助力民间自发推广的同时,该局积极组织专家到基层进行文化资源普查活动,发现辅导培养民间艺人,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培训了一大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使民间艺术不仅印在书上、留在图中,更是实现了让“非遗”活在当下。

  传承与发扬,使莒县“非遗”名声愈发响亮。自2012年以来,莒县“非遗”佳绩频传:“送戏进村活动”获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项目”,阎庄镇、果庄镇、库山乡分获“山东剪纸文化之乡”“山东书画文化之乡”“山东书画艺术之乡”……这一项项殊荣,为千年古县“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做出了有力证明。

  2013年,莒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第一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两个省级文化项目先后花落莒县,成为全省同时成功申报2个项目的两大区县之一。

  在对“非遗”项目的长期挖掘与保护中,一种更持续、更现代的理念逐渐在莒县形成:要使一种文化、一项艺术不断传承发扬,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其注入时代的新生力。基于这种理念,在不懈探索中,莒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市场价值,把传统的“文化瑰宝”推向市场,使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创新的起点上获得新的突破。 现在,走进建于莒州文街的“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心”,一件件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的艺术作品充分吸收现代元素,变身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莒文化产品,不仅稳固了“非遗”传承的根基,也进一步推动了“非遗”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更加蓬勃、热烈的生命力由此而生。



相关资讯

  • 莒县,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历为国、郡、州所在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北端,濒临渤海、黄海,其地处黄河下游,为黄河入海之地,自古为华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不仅是儒家文化的诞生地,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大部属齐、鲁两国,因此有“齐鲁大地”之称,并简称“鲁”。山东之…

    2020/3/15 1:18:41
  • 莒县二月二龙抬头!除了吃糖豆,还有这些习俗!

    农历二月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用龙抬头暗示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在莒县,农历二月初二又称为“土地爷生日”。这天的习俗是“炒糖豆”,食材是糖、黄豆、花生;再就是“打囤”,材料是草灰。打簸箕这天早晨,各家用簸萁盛草木灰,用椿木棍敲打绕宅围灰,草木灰撒在墙根,名曰…

    2020/2/22 0:09:11
  • 台军的优秀“莒光舰”什么样——断水、漏油、炮打友舰

    关于哪一艘“阳字号”是第一艘接收“武进”计划升级这件事儿,不同时期的规划上,差距其实还挺大。在1974年台军刚刚成立“光武小组”,开始对“海军驱逐舰武器系统革新方案”进行整体研讨的时候,根据当时台军现有驱逐舰的技术情况和性能水平,制定了一个大致的所谓“革新优先…

    2019/10/18 23:12:36
  • 莒县周姑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_莒县文化

    周姑戏是莒县人民以及周边区域劳动人民喜爱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流传区人口约一千余万,周姑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周姑戏,也叫“肘鼓子”、“拉魂腔”、“拴老婆橛子”、“盘凳子”。山东其他一些地方戏曲,比如南路的柳琴、东…

    2019/8/5 22:24:13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