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镇豪(右)与当地莒文化研究专家(中白发者)在闫庄镇小河村随手捡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片
山东简称“鲁”,古为齐、鲁之地,而与 之相对应的则为齐文化与鲁文化。齐鲁并称、孔孟之乡的说法已为人所熟知,但其实,早在齐鲁文化形成之前,山东已经出现了东夷文明,而其中的代表就是莒文 化。按照学界的说法,莒文化的重要程度不仅可与齐、鲁文化一较高下,她或能从源头上探寻中华文化的所在。
A中华文明“丢失”了两千年莒文化或能补上这段空白
“过去我们一直把‘三皇五帝’ 作为中华文明源头来看,但要知道,中国历史尤其是上古史总的体系实际上是很不完整的。从我个人、从考古学者来讲,它是一种伪科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这样说。
6 月5日,宋镇豪来到了山东大学做了一次名为《莒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讲座,对有关中国历史的探源进行了讲解。“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从共和元 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开始的。而在此之前的历史都是模糊的,包括‘三皇五帝’的说法在战国之前的甲骨文中都找不到根据。”宋镇豪说。不仅如此,即便是 “三皇五帝”的说法,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总结起来,“三皇”与“五帝”各有六种说法,“这些说法很多都是以伪史作为依据的,从上世纪20年代,也就 是差不多一百年前史学界就不断进行了辨伪工作,结论就是‘三皇五帝’的说法靠不住。”宋镇豪说。
看似只是一段考据,但如此一来,中华文明五 千年的历史将出现一大段空白。“我们过去讲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如果去掉了‘三皇五帝’,最早的两千年历史就是一片空白,中国的历史就只剩下了三千 年。这导致学术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这就是历史学界的反思。为此,我们需要进行新史料的搜集和上古时代的重建这样的任务。”宋镇豪说。
1921年1月,胡适先 生给顾颉刚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由于“三皇五帝说”靠不住了,他建议将中华文明从周代开始,等到考古学、金石学走向科学的轨道后,再慢慢拉长中国的 国史。“对于考古学来说,文字的东西都是虚的,只有从地下挖出来的东西才是实的。到底五千年的文明史怎样去证明?”宋镇豪说,“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带来了 五千年文明的探讨。山东地区60年代所确定的大汶口文化上下年代大致在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400年这个时间段,如果再加上公元后的2000年,基 本上文明史可以有五千年这么一说。但是大汶口文化的文明因素到底有多少?这个是有争议的。”宋镇豪说。
宋镇豪认为,作为大汶口文化真正的“点”,山东的莒县和日照正是莒文化的所在地。
B 东夷为中华文明重要源头莒地曾经名人荟萃
1933 年,史学家傅斯年写下了《夷夏东西说》,他认为商代文化由二个族群建立:商朝的西部由华夏族开发,并且商朝的东部由东夷开发。“战国时期秦统一平定了中 国,这实际上是东夷统一了中国,因为傅斯年认为秦人的祖先来自东边,但是建部落慢慢向西发展。这样就把中国的历史拉到了三千多年以前,这就比从周代开始重 建历史向前跨了一步,而这基本上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宋镇豪说。“莒文化就是东夷文明的最典型代表。”宋镇豪这样对本报记者说,“但是莒文化并不是春秋 时期的莒国文化,更不是莒县文化。”按照莒县当地研究莒文化专家的研究,莒文化的文化圈应包括胶州、昌邑、高密、安丘、莒城、沂水、费县等地,大致范围为 北起胶济铁路、南到陇海铁路、西起蒙山和沂山、东至大海。而根据莒州博物馆的记载,上述范围内的“建制”从夏之前的莒氏部落、东夷古国到夏朝的莒州、商周 时的莒国、秦时的莒县与汉朝的城阳国,一脉相承。
莒文化什么时候出现的?宋镇豪告诉本报记者,山东地区有很多的古国,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莒 国,而且莒的最早出现比史书上记载得还要早———出现在费县出土的一件商代铜器上面。“文革时期,费县一个废品收购站收到了一批乡民认为是破铜烂铁的铜 器,结果这居然是28件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而且都是祭祀祖先用的礼制物品,铜器上面还发现了铭文,文字中就出现了‘莒’字。根据这件铜器,莒的出现可以最 早推算在三千年前,而铜器的陈述可能还要更早一些,就很有可能是少昊时期,也就是说‘莒’是少昊的故地,少昊的子弟封于此,少昊也是东夷的一个大支,所以 莒慢慢地发展成国家。”宋镇豪说。
宋镇豪表示,在莒文化所属的城遗址中发现了大约有14个陶文,这是现在发现最早的文字,今天汉字的来龙去 脉和这些陶文是有联系的。“这样一来城市也有了,文字也有了,还有高档次的陶礼器,这就表明了产生国家等的思想观念,所以大家也慢慢认可中华文明五千年靠 得住,靠得住的原因就是莒文化的发现。”宋镇豪说。
不仅如此,大禹治水也曾到过莒地。“上海博物馆曾经从香港市场取回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 而这批竹简实际上是在湖北荆州出土的,后被盗墓者卖到了香港。热心公益的人士买下这批竹简后捐给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在整理时发现其中第25简写的是 大禹治水,上面记述大禹治水治到了莒地,在此开通河道将水引到了海里,这个地方就没有灾害了,使青州、莒州可以居住。”宋镇豪说。
C齐、鲁文化属于“舶来品”本土的莒文化曾击退商、周入侵
“莒 文化的意义在于,咱们过去都是讲齐鲁文化,山东就成为了齐鲁大地,事实上齐文化也好,鲁文化也好,都是西周灭商以后,封了两个人到此,所以已经改变了原来 的社会结构。被封的人将西周的文化因素带过来之后,把齐、鲁之地原来的文化改变了,成了‘舶来品’,特别是鲁国彻底变了样,完全是按照周礼来的。那么原来 的山东地区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文明就可以从莒文化身上探寻。”宋镇豪说。
商朝末期,商和东夷交战两场,结果西周乘虚而入,商反而被灭,可见 东夷的力量之强。到了西周,打了好几年也没能把东夷灭掉,到后来只能褒封莒国。“只有对付不了时才会褒封,因此莒国就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宋镇豪说。 莒国为什么强大?宋镇豪认为是因为莒文化靠着大海,带有海洋文化的性质,有一种宽大的胸怀,它有一种包容性,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因素。“比如齐桓公小白就 逃到了莒国,别的国家是不敢接受的,后来就有了成语‘勿忘在莒’,表示困难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地方和人,还有一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品 德,所以莒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宋镇豪说。“齐、鲁文化并不属于东夷,但是它们基于东夷,莒文化的出现则早在齐鲁文化出现之前。孔子支撑着齐鲁文化走了几千年,而莒文化很可惜,被楚国灭掉后,其文化发展历程就被切掉了。学者认为齐文化,鲁文化,莒文化在历史上其实是三足鼎立的,它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是值得后人记取的,它所反映的包容性的文化内涵在里头:莒国人大气。”宋镇豪说。
D莒故地仍随手可见文明“碎片”不能走“文化造假”的弯路
6 月6日,宋镇豪专门来到了莒县———曾经的莒文化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在莒县闫庄镇小河村的一个苗圃里,宋镇豪一行随手就捡拾到了一块陶器碎片,经初 步鉴定,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当地居民告诉记者,几十年前,当地的凌阳河中还到处可见各种陶器的碎片,但是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些陶器的价值,都随手扔 掉或者任其被水冲走。“莒文化留下的文献史料不多,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古文明,而这种古文明靠着考古学的挖掘时隐时现,一会发出一些闪 亮,一会又灭了。”宋镇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来说,我认为莒文化的现状首先是须当地政府保护,不要急于开发,特别是在文化遗址上的开发,这往 往会引起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反对,所以这种建设应该非常谨慎。要想在莒文化上做大文章的话,得将地上和地下文物都保护好,民间有关的文化都搜集好,整理 起来、研究,这是第一步要做的。”
莒县县委书记刘守亮面对莒文化的旅游开发问题问计于宋镇豪时,后者表示,目前莒县的城就在莒国古城的上面,想考古发掘很难,而稍不留心城市的建设又会破坏文物。“文物暂时找不到可以慢慢找,切勿对经济效益操之过急,制造一些假的文化、文物招徕利益,这样最终只能毁掉莒文化本身,切不能走这样的弯路。”宋镇豪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山东没有地点入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根 据宋镇豪先生的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第三阶段已经完成了,已经进入到了第四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在第三阶段把全国分成了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又 把这三大流域分成八个区,八个区中建立了十二个重点地点和重点遗址进行探源。“很遗憾,这个探源工程中山东没有一个地点和遗址入选,而我一直在呼吁要追溯 文明的一大因素———文字,中原又有多少非常可信的依据?但山东大汶口出土了这么多陶文,能说条件不够吗?”宋镇豪说,“假如山东可以建立一个点,而这个 点最好的选址是在莒县,莒县的凌阳河遗址面积大约是50万平方米,属于大汶口时期。它就是最好的探源工程选址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