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被称为老百姓生活里的“三大件”,属于生活奢侈品,其中手表是百姓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技艺高超的修表师傅也因此风光无限,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修表这一行当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修表匠成为了留在旧时光里的老手艺。
在莒县浮来中路,有这样一个小小的店铺,名叫孔家修表店。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店里,如今大部分柜台和墙面都已经是摆满了流行的电子钟表,只有在柜台里有两个不大的修表台,还摆着修表所用的所有家当。这些修表家当的主人是孔令贞和孔令军兄弟俩,年过半百的兄弟俩相差十岁,修表手艺都是从老父亲那里传下来的。
“开始是先从闹钟开始学,学大表,一步一步的,再学小的。”孔令军说,慢慢的步骤都差不多,就学会了。
说话间,孔令军已经拿起了一块机械手表,带起放大镜,小心翼翼的将手表的后盖打开,再把一个个的零件拆下来,别看手表不大,但是想要拆表、修表,这用到的工具少不了十几样。
孔令军说,手表是精密仪器,一块表少则四五十个、多则一百多个零件,其中盘游丝是手表维修中最耗时耗力的一项,盘游丝比人的头发还要细3到5倍,修表师傅必须熟悉表的每一个细小结构,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判断出表的问题出在哪里。
采访中,恰好遇见了一位想来修表的市民,他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能戴上一块手表那可是周围人都羡慕的事情,而现在,想找一个能修表的地方都变得比较难了。
在孔令贞和孔令军的印象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能有修表这么一门手艺在身,一个月能挣到将近四十块钱,这在当时来说,比一个工厂的工人拿的工资还要多。一直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这门行当渐渐的风光不再,能坚守下来的人也寥寥无几了。
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孔令军兄弟俩的修表铺子也渐渐转变成了一半卖货,一半修表,到现在,修表早已经不是兄弟俩赖以维持生计的行当,而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为了把老人这个手艺传下去,我还得一直坚持干下去。老人干了那么多年,名声也不容易,我们也好好干。”孔令军表示,现在有不少人又开始戴起表了,修表业也逐渐回暖,所以说这个老手艺他还是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