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7月2日、7月6日,《日照日报》头版分别以“民心齐筑千载乡情‘古莒梦’”“跨界融合激活古莒新动能”“古为今用打造‘筑梦大格局’”为题,对莒国古城建设进行了系列报道。报道了莒县在一次次思想解放、工作提速当中,一条差异化发展、适合“莒国古城”建设和运营的新思路、新模式正渐渐清晰。一座集文化、旅游、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古城,在不久的将来将以其独有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民心齐筑千载乡情“古莒梦”
——品味“莒国古城”的时代新韵之一
本报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辛有东吕凤臣
一个“莒”字,贯穿3000年,历经沧桑,从未改变。
一部“莒文化”,上下5000年,栉风沐雨,书写了礼义仁德。
历史没有忘记,莒人更没有忘记,那依然矗立在莒县土地上,春秋时期留存下来的古城墙,是全国罕见的文化遗存。
重建“莒国古城”!
让每一位莒人引以为自豪的莒文化,将原本只停留在书本、座谈、推广、宣传层面,看不见、摸不着的文明成果荡涤千年尘埃,浮现于世人眼前!
这是一个“古莒梦”,但这更是全莒县百万群众的共同夙愿。
“在莒地之上,东夷人繁衍生息,扩外城墙,内添文字,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人口聚集地之一。莒国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有特色、实用面积最大的老城,也是唯一‘择中立宫’的老城,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并将其与现代城市建设充分融合,这意义已经超越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本身。”听闻“莒国古城”已进行规划,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兴林十分感慨。
“老莒城好啊!真想再看一眼这照片变成真事。”原莒城93岁的老人刘为民激动地指着莒城老照片,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描绘。
深埋在历史中的莒文化,已经等待了很久很久。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莒县政协委员就提出了重建“莒国古城”的提案。然而,时代的局限性,让这个提案一直沉睡了几十年。
如今,重建“莒国古城”一经提出,就在3000多人的问卷调查和微信调查中拥有高达97.6%的赞成率。“现在是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再不规划建设古城,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谁能再回头在拔节建设的钢筋水泥丛林里再辟出一片古城片区呢?”在此次古城规划中,举全村之力支持建设的岳家村党支部书记许传江的观点,代表了大部分干部群众的心声。
“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机遇,我们就该还历史一个惊喜!”莒县的决策者,用“责无旁贷、不辱使命”来诠释这一份时代的担当。
2016年9月21日,全县新型城镇化动员大会召开。这个近年来莒县召开的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大会,充分利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莒国古城”的打造抢抓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奠定了牢固坚实的支撑,也为长期居住在莒县老城核心区的棚户区群众带来了切身福祉。
古老是一笔财富。可在这笔尚未挖掘的财富面前,莒县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老城区一半是楼房、一半是农村,沿街楼里遮着平房,雨污分流难以实现,道路泥泞难以彻底改变。
2016年底,莒县岳家村社区桃园1575户棚户区改造,硬是迎着风雪拆了下来。
“棚户区改造国家给钱,还有补贴,以后我们也不用住小土屋,住楼可比现在强多了。”自古天下第一难的拆迁,在莒县的棚户区改造中,却成了民心所向。为了让每个群众都是“明白人”,莒县在涉及搬迁的村街显要位置张贴每家每户的房屋情况,并公布重要数据,让每个群众都算明白“经济账”,公平公正公开地享受补偿奖励政策。
而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代机遇,将“莒国古城”先期规划的老城区通过棚户区改造,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拆除破屋旧房,规划特色村镇和安置楼房,拆迁区内的住户和商铺仅仅用了三个月便全部搬迁完毕。安置楼建设加快推进,28个月即可入住,这让拆迁户们说不出的惊喜:“买套房子,得集合全家人的力量,有时候给儿女买了,老人就没有力量再买房,想改善全家的居住条件的梦想,没想到在这时候实现了!”
“住楼梦”“进城梦”“致富梦”已经近在眼前,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梦想随着“莒国古城”的推进愈行愈近。
历史为莒县积累了举世罕有的文明,时代为莒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平方公里的先期规划为辖区群众带来了深得拥护的民生福祉,当这三个节点汇集成一个闪耀在时空中的坐标,当时不我待的担当将这一坐标铸造得坚实而铿锵,数代人所期盼的“古莒梦”正以它的为民、为史、为发展的深刻含义,在新时期中熠熠闪光。
跨界融合激活古莒新动能
——品味“莒国古城”的时代新韵之二
本报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辛有东 吕凤臣
一座古城,一段故事;一座古城,一个创举。
重建“莒国古城”,既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对历史存在的简单复制。
莒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保护文化遗产与商业旅游开发并重,集中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莒国古城”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之城、商业之城、旅游之城、活力之城”;2017年6月,“莒县古城”建设正式获批成为省级“新动能”项目。
无疑,“莒国古城”的建设已经成为一把撬动跨界融合、调整产业结构的“金钥匙”,在扩大就业再就业、拓展文化产业链条、吸引人气、实现财政增长等方面,发挥着强劲的带动作用。
建设“莒国古城”,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更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重振辉煌的重要一步。
这一步,让莒县走入了一个激活新动能的发展时代。
从先期规划入手,充分挖掘“毋忘在莒”等极具特色的历史明珠,打造古城墙、护城河、古作坊、古街区等景点,将莒文化精髓部分与古城建设充分融合,打造一批亮点、经典。
这不仅是为了展示莒文化的独特风采,也是为了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提升,更是为了做活老城区商业区,让活起来的文化带动商业火起来,最终实现业态的融合性发展,真正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旅游、餐饮、住宿做成富民产业,造福全县百姓。
与此同时,规划建设中的古城与丹凤山、屋楼崮、浮来山、沭河、柳青河公园等形成的“三山、两河、一城”的旅游产业布局,对拉动莒县旅游业、商业、文化产业将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
这意味着,莒县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产业转型也迈出了重要步伐,避免了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直接跨越实现了城市的生态化、文化化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使新业态更具生命力、竞争力。
当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寻找到恰当的物质载体,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足以令人惊叹:
在对上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基金贷款的同时,PPP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也吸引了众多民间资本的关注,530余家企业集团、融资公司进行了对接洽谈,经营古城与建设古城共生共赢发展模式已经有迹可循;
文心路以南、东护城河以西,南护城河以北,向阳路以东部分“莒国古城”片区房屋拆迁工作正式启动,吸引了20余家施工单位参加竞标,经过严格招投标程序,选出的11家施工单位加班加点施工,在2个月内全部清拆完毕;
古城业态招商、运营、管理、淘汰体系正在建立完善中,围绕先期重点打造的两条步行街,先后有510余家企业、商铺申请入驻,分类、分组、考察走访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挖掘的是文化,而牵动的是旅游、城建、商业、民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设“莒国古城”、再现莒城风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实现文旅融合,把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必将载入莒县发展史册。
古为今用打造“筑梦大格局”
——品味“莒国古城”的时代新韵之三
本报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辛有东吕凤臣
高标准完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莒国古城”建设工程,绝非易事。3年基本完成“莒国古城”核心区建设、5年左右规划区建设基本完成,这一总体规划的提出,激励着每一位古城建设的参与者深入再深入。
“慎重书写古城规划的每一笔,让古城建设经得住时间检验和推敲,真正成为一项时代工程、民心工程,这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是对未来的负责。”莒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总顾问苏兆庆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从2016年7月初步规划后,莒县的决策者与专门成立的古城建设指挥部的相关人员先后10余次外出考察,遍走十几个省市的28座古城古镇古街。要建什么样,要突出什么优势,在一次次的考察中,雏形渐现。
“莒国古城”建设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莒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指挥部,设立规划建设、拆迁、融资、文化、招商5个工作组,分工协作,加快推进“莒国古城”规划建设。
在初期规划一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3个参与先期规划的国家级团队先后9易其稿,从明清风格到春秋风格,选取最佳方案,反复论证,反复修订。
与此同时,为丰富“莒国古城”内涵,给莒县籍在外人员提供展示经营自有藏品的平台,一条位于古城内部的“毋忘在莒”街发出了业态招募公告,能够展示当地风土人情,记录珍贵历史瞬间的老照片、老资料、老物件,历代和近现代的珍贵书籍、名人字画、人物画像及家谱、家书等物品和资料,反映“莒国古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及城市变迁、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方面的文献资料、老照片等,展现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产、宗教信仰以及民风民俗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实物和影像资料等,都在招募范围内。
思想的大解放、大包容,与加快古城建设同步而行。
“衡量古城建设成败的标准,要看古城中的文化是否被认同、商业经济是否繁荣、人民群众是否受益。”5月26日的汇报会上,深化调整后的古城规划设计方案再次广泛征求意见,目的就是确保古城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检验、人民群众检验。
这次征求意见强调,“莒国古城”是莒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要把莒文化灵魂的东西展现出来,让人眼前一亮,还要营造出优美舒适的环境,创造繁荣的市场景象,让人民群众受益。
为了尽可能解放思想、吸取精髓,工作人员不顾辛劳、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走访着县城驻地8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许多已是耳聋眼花,但为了对“莒国古城”尽可能多一点的研究和考证,工作人员与老人们一起,利用所有沟通方式,回忆、叙述、交流古城的原貌和古城建筑形貌、民俗、传说、故事以及大事件。
在一次次思想解放、工作提速当中,一条差异化发展、适合“莒国古城”建设和运营的新思路、新模式正渐渐清晰。在不久的将来,一座集文化、旅游、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