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日,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碁山镇西山旺村,村民们在“转秋千”。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北部的碁山、东莞等乡镇,村民们都会自发的聚在一起,在村子的空地上搭起秋千架,男女老少齐上阵,一起“转秋千”。
据了解,在清明节前后,村民们通过“转秋千”的方式,寓意转出一年的好运气、好收成,转出一年的光景。“转秋千”在当地方言中为“转悠千”,所以当地百姓就取“转悠(有)千(钱)”的谐音,寓意越转越有钱。
据村民介绍,作为一项民俗活动,该地区“转秋千”从明朝就有记载,盛行于清朝。过去,转秋千有很多技艺,包括“金鸡独立”“壁虎倒爬”“金钩倒挂”“鹞子翻身”,“霸王观阵”“太公钓鱼”“鲤鱼打挺”等十几种惊险动作,人们把这些动作称之为飞千。现在,会这些高难度技艺的人都已进入老年,年轻人没有会的了。
为了发掘和保护“转秋千”这一民俗活动,2007年,“莒县转秋千”被列为日照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资料记载,金元之交,莒地战乱,民不堪命,乡老里胥为禳灾祈福,请道士前往建醮作法。道士长于武术,善杂技,作法时,必在坛场竖起百尺高杆,作飞千表演,临空抛符、豆,撒纸钱,名日“驱缢鬼”。 礼成后告之施主,须还三年秋千神愿;至还愿时,道士往往因应法事过多,人不敷用,不得已将秋千技艺教授给村上的善男信女,助其完成法事,而承飞千之技。邻村百姓为避灾驱邪如法仿效,后相沿成俗,逐渐嬗变为乡里盛会。
搭建秋千用木棒、木板、铁丝、绳索、“牛锁头”等农村常见物品和农具。今年西山旺村搭建的秋千由一根大树杆、4根站棒、4根横梁、8根套棒、6根挑翅和6个“牛锁头”等部件组成。
秋千节所立大树杆,高十余米,在大杆顶端装有“米”字形6根挑翅,形如倒置伞骨,挑翅末端各栓有两米多双股绳索,下连一个“牛锁头”代替千板,如此6根挑翅系6个“牛锁头”,间隔均匀,成为6个“座位”。 大杆基部装一如磨盘样的转动机关,人们推动大杆飞速旋转大杆,坐在秋千上的人就会随着秋千飞起来。
清明时节日照男女老少“转秋千”
清明时节日照男女老少“转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