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县的塑料产业起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这里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吹塑基地,全县分布着400多家塑料企业,全部为民营,超过8万人从事着这一行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晨曦集团董事长邵仲毅就是其中一员。
1992年,24岁的邵仲毅还是莒县外贸公司的临时工。两年后,自言不甘寂寞的他接手了一家只有十几人的乡镇小企业,开始创业。
因地处沿海,上世纪90年代的鲁东南地区,石油化工下游产业已蔚然成风。富有商业头脑的邵仲毅用了六年的时间,把一家作坊式的吹塑,做成了一个大型塑料加企业,并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这是其获得资本基础的第一步。
2003年,莒县国有企业改革,邵仲毅完成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兼并——将即将倒闭的莒县化肥厂重组。之后陆续兼并5家地方国有企业,并由此组建了山东省晨曦集团有限公司,也开启了多元化之路。
如今的邵仲毅被称为“双油航母”的掌舵者:在石油化工和粮油加工两大产业,这家民营企业的业务规模均列国内第一阵营——这一切,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2003年,晨曦集团的营收是3亿元,十年后达到了762亿元。
这得益于国内下游工业、农业领域需求的不断增长。邵仲毅介绍,以吹塑产品为例,从上世纪80、90年代主要依靠进口,到如今基本实现国产替代,需求一直在增长。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行业本身,还是环境,都在不断变换。
作为典型的工贸一体化企业,晨曦集团的发展见证着实业企业生长环境的每一点变化。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的邵仲毅,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一直保持观察。
在过去四年,他的数次两会议案多涉及改善实业企业营商环境。今年,邵仲毅递交了八项建议,内容涉及减负、融资、供给侧改革、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其中,加大和改善金融对于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服务水平,更是他多次极力呼吁的事情。
经济观察报:山东省是地方炼化企业最为集中的省份。过去,“地炼”这个词似乎蕴含着一种特别的意味,你个人一直见证着产业的发展,对此有着怎样的感受?
邵仲毅:晨曦集团属于地方炼化行业。不过,所谓的“地炼”,曾经是一个专有的历史名词。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家集中清理整顿过一批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小炼油厂就是其一。当时的地炼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也很短,发展十分粗放。以至于今天,很多人听到石油化工,听到“地炼”,第一反应就是污染重。实际上,如今在这一行业,政策对环保技术、设备的要求已经很高,废气、废水乃至噪音排放,都有较高的标准,能耗方面也有严格的评估,一个环节达不到要求,企业都很难生存。企业在环保上的投入甚至比生产设备本身的投入都要大。可以说,现在的石化企业,不管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和上个世纪比都不可同日而语,整个行业在经历不断优胜劣汰的过程。
经济观察报:在过去几年,对于晨曦这样的大型民营工贸企业来说,最好的机遇期是什么时候?彼时的营商环境如何?
邵仲毅:2013年到2015年,大宗商品处于周期的底部,国际原油价格同样处于谷底,只有现在价格的一半,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都要低。但是,彼时也恰逢沿海地区银行信贷收紧,企业苦于没有资金,无法扩大投资规模,眼睁睁地看着机会错过。2013年,因为金融领域出现的部分融资骗贷事件,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山东半岛的融资环境都出现了异常紧张的局面,山东省的外贸、加工企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银行的信贷收紧了大概三分之一。企业的流动性没了,经营顿时变得很困难。以晨曦为例,2008年晨曦还只有一家合作银行,随着公司规模的壮大,2014年合作银行扩大到了50家。尽管如此,我们的资金链依然很紧张。所幸,在此过程中,县级、市级、省级政府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这其中就包括协调银行不再继续抽贷,企业自身则努力降本增效,那两年就这样撑了下来。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以晨曦集团为代表的民营实业企业,除却特殊时期之外,融资始终是一个难题,企业家时时觉得钱不够用,找钱无门是企业家的心头恨。
经济观察报: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你在过去也一直呼吁加大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您认为,目前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血液流动不畅的原因何在?
邵仲毅:实体经济长期以来因资金紧张而备受困扰,这与我国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式密切相关。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偏低,市场资金流向实体部门的动力不足。另外,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完善,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缓慢,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动力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少而窄,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相对有限。加之目前监管办法制约了基层银行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这需要政府综合考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动有效性,统筹货币信贷、部门利润和融资结构等多重关系,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增强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经济观察报:具体而言,你认为金融应该如何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邵仲毅:建议进一步积极打造源头活水,增加市场流动性供给和优化银行信贷配置结构并重,提高商业银行对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和放贷积极性,提高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的放贷能力,严密监测资金流向,促进社会资金加速成为实体经济的产业资本,推动资金更多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同时,加快建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联动机制,平衡金融部门与实体企业的利润关系,发展各种自担风险的区域性小型金融机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村镇银行等合规合法的金融主体,以此服务更多的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再者,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需要早日形成。直接融资服务的平台和通道需要加快建立,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推进股票注册制改革和市场扩容,加快基于股票、权证汇率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设计适应特定实体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新产品。总之,拓展实体企业融资空间,提高融资便利性,才能化解实体经济被银行资金边缘化的困局。
经济观察报: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是实体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这其中尤其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这方面,你认为还存在哪些不足?
邵仲毅: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需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切实做到使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目前,审批事项中涉及部门前置、中介前置的还有很多,企业项目投资和并购仍受阻于审批规定、流程制约、外汇管制等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