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竹是村民请家堂时必须悬挂的物品 。
说起莒县春节的习俗,对农村人而言最隆重的莫过于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晚上请“家堂”。一到过年,“家堂”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一家人或者是一个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守岁。虽然社会不断发展,很多人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但是请“家堂”的习俗却一直在农村传承着,逐渐演变成族人相聚的“据点”,数十个血缘相近的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而在“家堂”中悬挂的堂竹则成了一种符号。
除夕晚上请家堂
记者了解到,每年过年的时候,请“家堂”是山东大部分地区(由其以泰安、莱芜、济南、临沂、新泰、日照(莒县等)等地为盛)的风俗习惯。请“家堂”一般是除夕晚上请回来,然后在正月初一晚上送走。送“家堂”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时候,每个家族都要非常隆重地燃放烟花爆竹和各种礼花,每到这个时候几乎是全村老少都会到庄外共同观赏。据今年 70岁的刘大爷介绍,请“家堂”是很讲究的 ,除夕就开始准备了,首先家里的男爷们开始贴对联,女眷们下厨房准备供养的供品,供品一般就是鸡、鱼、豆腐、青菜和水果。鸡要用全鸡 ,而且要盘得很好看,鸡头要高高在上,然后将盘好的鸡下锅蒸熟。等把这些东西都准备个差不多后,下午就开始上坟。上坟回来之后就要准备请“家堂”,分为老“家堂”和小“家堂”。老“家堂”指的是一个老祖总的村民聚在一起,往往要几百口人一个老“家堂”,每年都要请 ,地点选取家族内的一户,然后每户都要送去贡品,而且从请来到送走,家族内的人都要去磕头拜祭,并且每时每刻都要有人守着,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要守夜。而小“家堂”就是指家里老人去世后,子女要连续请三年小“家堂”。
堂竹传承春节习俗
请“家堂”作为春节的一个庆祝习俗,主要的内容都是一些口口相传的仪式,整个习俗中有一点是相同的 ,就是都要在“家堂”中悬挂堂竹。堂竹其实是一幅画,画中的人物以古代官宦为主,代表着家族中的先人是做官的或者是社会名流。莒县双乐协会66岁的会员孙臣息已经画了40多年的堂竹 ,他告诉记者,堂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国清朝的 ,另一种是明朝元朝的。堂竹的主要内容是一户人家,在正房里由两位老人在家堂中守岁,而院中则是后辈人在忙碌,大门外是前来拜祭的人。
画中人物多是达官贵人,以服饰区分朝代,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朝代。很多家族的堂竹都是从清朝甚至更早传下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到90 年代,我一年要画好几幅。”孙臣息说,文革结束后很多人都找他画堂竹,他就根据老堂竹的内容创作,后来加了一些创新内容。以前都是画在布上,一幅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现在则画在纸上。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就很少有人再画了,因为一个家堂中只需要一幅,而且就是过年请家堂的时候才悬挂。
记者了解到,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还都很重视请“家堂”,从请“家堂”到送“家堂”这24个小时的时间内,除了回家吃饭几乎都呆在“家堂”中守着。但是年轻人却并不怎么买账,对他们而言跟一年没有见的同龄人聚一聚意义更大,所以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以前的时候一个家族中的男人多数时间都呆在自己的“家堂”中,但是现在却不一定了,除了老人在自己的家堂内坚守之外,更多的人还是哪个“家堂”人多就往哪里凑。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有上百男子的“家堂”,除夕晚上只有四五个老人坚守,而一个只有十几个男子的小“家堂”却有几十人通宵聚会,喝茶聊天。对年轻人而言,在哪个“家堂”里守岁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跟朋友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家堂”已经从老传统纪念先人的地方,演变成聚会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