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今年冬天第一场雪如约而至,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但看着地里的白菜,莒县陵阳镇西汪头村村民们却高兴不起来,白菜价格持续走低,少人来收。 莒县尚没有专门的市场预警机制,种菜散户受到资金、技术、劳动力限制,难走订单化、精细化蔬菜发展。
大白菜成“烫手山芋”
莒县陵阳镇刘家疃村村民刘相果家今年种了一亩半的白菜,按照前两年的行情,保守估计将会有1万余元的收入。但今冬收购价一降再降,最低到了7分钱一斤。而后来价格再压低也根本无人问津。
这种遭遇不只刘相果一家。莒县农业局11月发布的消息称,莒县大白菜共积压3万吨。
往年大白菜少部分进入县城综合批发市场,供应城区及乡镇集市销售;大部分是外销到青岛、济南等邻近大中城市。农户出售方式主要是按照收购商需求进行采收,并在本村或邻村蔬菜收购市场出售。
据莒县蔬菜经纪人介绍,虽然他们近来与外地客户多方联系,由于现在大中城市出于保鲜、降低运输成本等考虑,叶菜类多数从近郊种植区采购,因而今秋各大中城市郊区大白菜等叶菜类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基本可以满足本区域供应。大白菜等叶菜除少量补缺外,基本不进行外地采购,导致出现远离大中城市特别是叶菜类蔬菜,越来越难进入大中城市。
30日,刘家疃村一位村民称,前两年白菜价格持续走高,村民全都一窝蜂地种植白菜,今年仅他们一个村保守估计白菜种植面积增加了20%,“今年卖菜的亏、屯菜的亏、种菜的更亏。”
散户种菜“碰运气”
虽然今年春天白菜就一路喊亏,但到了秋天仍有许多村民选择继续种白菜。
“我们也不知道种什么好,白菜好管理,说不定哪次价格高了就能多挣点。”陵阳镇西汪头村村民董秀江告诉记者。
菜农们为躲避市场风险,往往多种蔬菜作物一起种植,像董秀江家,除了种七分地白菜外,还种了一些茭瓜和西红柿。今年茭瓜和西红柿的价格相比较高,可以冲抵因白菜价低带来的损失。
“时令蔬菜今年价格低,但明年可能价格就高,很多菜农对此抱有希望。这种种菜方法,其实就是碰运气。”一位村民说。
虽然多种几样菜能分散风险,但也导致缺乏规模化效应。而在陵阳镇有些村,由于专职种绿芦笋等一种蔬菜,已经打出自己的名气和市场。
莒县陵阳镇陵阳街村绿竹笋种植已实现订单化模式。11月30日,据陵阳街村孙秘书介绍,村民竹笋在种植前就已经和企业签订合同,受市场波动影响比较小。
孙秘书表示,订单化需要大面积种植统一管理,往往需要一个村全体村民同意才行,不好推广。当年他们村里发展绿竹笋时,也经历过一些困难。由于绿竹笋种植前两年,见不到经济效益,很多村民要拔掉,后来村里补贴后才坚持下来。
资金技术人力都是坎
莒县农业局一负责人介绍,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市场预警机制,“我们现在只能倡导订单化、精细化蔬菜发展,提倡大棚种植。”
据介绍,现在种植大棚每年都会有一定的补贴,去年莒县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7万1千亩,今年已经达到了7万3千多亩。蔬菜大棚要比露天化种植白菜挣钱,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缺乏严重制约了蔬菜大棚的发展。
该负责人介绍,全县大棚只能靠不到50人的技术队伍支撑,“我们只能靠菜农们在农闲季节下去讲课,发一些科普知识手册。再好的知识也不如手把手教菜农。”
资金也是限制大棚发展的一重要因素。据菜农们介绍,现在大棚分两种,一种是塑料大棚,一个棚只需四五千元。但空间小,温度低。还有一种棚为弓形棚,棚后有一堵土墙,里边全是钢管,抗风雪,空间大,保温性好。但一个棚需要四五万元。“两年能挣回成本就很好了。”菜农说,不少菜农选择的还是塑料大棚。
劳动力是限制蔬菜大棚发展的一道坎,不少菜农扔掉农具到城里打工去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再愿意整天蹲在大棚里。“我在外面打工,一月2000元左右,与种菜相比轻松还干净。”一位姓董的村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