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地历代人口综述_自秦以后人口数据

2015/10/14 23:01:46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历史回顾

西汉初期,置城阳郡,郡治在莒,先属齐国,后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城阳郡为城阳国,国都在莒城,辖莒、阳都、东安、卢四县,这一时期的县域面积较小,四县地域含现在的莒县中西部、沂南县北部、沂水县南部、蒙阴县东北部,总面积约为今莒县的两倍多…

莒地人口,秦代以前已不可考。

西汉初期,置城阳郡,郡治在莒,先属齐国,后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城阳郡为城阳国,国都在莒城,辖莒、阳都、东安、卢四县,这一时期的县域面积较小,四县地域含现在的莒县中西部、沂南县北部、沂水县南部、蒙阴县东北部,总面积约为今莒县的两倍多,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城阳国有56642户,205784口。平均每个县有1.4万余户,5万余口人。西汉时期,莒地社会始终都很安定,虽然在公元前154年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对莒地有一定影响,但因时间短,并未给莒人造成很大灾难。因此,西汉莒地人口发展较快,莒城作为城阳国的国都,人口密度比其他县份更大。

新莽时期,废城阳国。莒地数遭战乱。据志书记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樊崇在莒县起义,攻莒城数日不下,又北上转战姑幕县(故城在今安丘市之南的石埠镇),杀万余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樊崇领兵十余万,围攻莒城,数月不下而去。由于王莽时期的连年战乱,人口大减,造成东汉时期的莒地人口一直不能超过西汉时期。

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置琅邪国于莒城,建初五年(公元80年),琅邪国自莒城迁都开阳(今临沂市)。这一时期,莒县一直处于琅邪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稳定,人口不断增长。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琅邪国辖13个县,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有20804户,570967口。平均每个县份约1600户,4.4万口人。这一时期的县域面积比西汉时期增大了很多,但人口数明显比西汉时期减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王莽时期的战乱所致。东汉末年,莒地又起兵事。据《后汉书·赵彦传》,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琅邪人劳丙、泰山人叔孙无忌攻陷莒城及周围郡县,并屯兵于莒城,东汉朝廷派五个郡的兵力前来镇压。又据《莒县志·大事记》载:“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萧建为琅邪相,治莒,与吕布暗通,臧霸袭破莒城,吕布领兵救莒,因城坚未克。”至三国时期,莒地屡遭战乱,人口不断减少。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典志·户籍制度》说:“三国的户、口数都仅相当于东汉最高户、口数的七分之一弱。”

晋代至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特别在永嘉之乱以后,北方贵族士绅大批南迁,大量无业游民无法登记入册;同时,门阀大族占有大量没有户籍的非法荫户;加之佛教的兴盛,大量人口为逃避兵役和赋税,出家为僧,户籍数字小得惊人。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城阳郡(治莒)统辖10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城阳郡有1.2万户。平均每个县份仅1200户。

刘宋时期,莒属东莞郡,郡治在莒,辖莒、诸、东莞三县,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宋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年),东莞郡有887户,7320口。平均每个县份不足300户2500口人。仅相当于现在的两个中等村庄。如此微小的户口数,与刘宋时期的户籍管理混乱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北魏时期,建置区划同刘宋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推行均田制,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比刘宋时期有较大增长,《魏书·地理志》记载:庄帝永安年间(公元528~530年),东莞郡有9620户,26506口。户数比宋武帝大明八年增长了近10倍,口数增长了2.6倍。北魏时期,“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通典》卷三《食货·乡党》)大量人口尚没有登记入册。

隋代,莒县属琅邪郡,郡治在临沂。由于隋初的相对安定,人口发展较快。同时隋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隐漏的户口检括出来,使隋代中前期的户口数增长迅猛。据《隋书·地理志》:琅邪郡辖7县,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有63423户。平均每个县份约0.9万户,相当于北魏东莞郡所辖三县的总户数。

唐代,莒县属河南道密州,州治诸城,辖四县,由于隋末大规模的征调和战乱,人口损耗十分严重,唐开国后,又进行了十年的统一战争,兵役、徭役负担仍很沉重,唐初户口较隋时百不存一(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典志·户籍田制赋税》)。唐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社会进入了一个自两汉以来的又一个长期安定繁荣的阶段,人口发展较快。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密州有28292户,146524口。平均每个县份约0.7万户3.66万口。这个数字比隋代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唐代户口有编户与非编户之分,编户是编入户籍的居民,占人口大多数的是没有编入户籍的非编户(同上)。因此,唐代实际户口数要远远超过上面这个数字。

北宋时期,莒县仍属密州,州内地域同唐代,辖五县(增设胶西县)。这一时期,社会安定,莒地无兵乱,人口增长较快。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密州有主户14052户,客户22216户。宋代户口统计中,有主户、客户之分,有土地的为主户,无土地的为客户,户籍均有统计。两数相加,总户数为36268户。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为查实户口,下令“复造天下郡国户口版籍”(《文献通考》卷十一)。通过这次户籍整理,大量隐漏的户口被查实入册,户口数大增。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崇宁间(1102~1106年),密州有144567户,327340口。这个数字是主户与客户之和。每个县份有2.89万户,6.55万口,高于以往历代。

金代,置莒州,州治莒,辖莒、日照、沂水三县。据《金史·地理志》记载,莒州有45240户。平均每个县份有1.5万户。由于金代新置日照县(唐、宋无日照县,地域均在莒县境内),莒县地域比唐、宋时期减小了许多,因此,金代的户数虽比宋代小,主要是由于区划变小的缘故。金代中前期,莒地无兵事,人口有增长。但到了金代末年,莒地屡遭兵祸,人口大减。金大安三年(1211年),红袄军起义,益都人杨安儿领兵至莒。杨安儿死后,其妹杨妙真领兵到莒县马?山安营扎寨,抵抗金兵。兴定二年(1218年)正月,李全领兵攻破莒州;五月,金将黄掴阿鲁答领兵袭破李全于莒州。“山东经战火焚毁,皆为赤地,人烟亦绝”。(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综述·金的发展与灭亡金末红袄军起义》)

元代,莒州辖莒县、沂水、日照、蒙阴四县,州治莒。莒州人口无考。时莒州属益都路总管府。据《元史·地理志》,益都路总管府辖一司、八州、二十一县,至元七年(1270年)有77164户,212502口。如果按莒县占益都府总人口数的121计算,则莒县约有0.3万户1万口人。这个数字是元朝政府对中原户籍进行第三次全面整理得出的户口数,虽然仍有隐漏,但基本反映了当时的情况。由此可见,元代莒地人口比金代又小了许多。这与金代末年的战乱和元朝政府的穷兵黩武是有直接关系的。元代末年,战乱与灾荒使莒地人口更加稀少。据志书记载,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刘福通部将毛贵攻陷莒城;至正十八年(1385年),莒地大旱,人相食,次年大疫,人多病死;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元将扩廓帖木耳派关保领兵攻取莒州。

明代初年,莒州境内连遭战乱和灾荒。洪武元年(1368年),青州人孙古朴聚众袭击莒州;永乐十八年(1420年)蒲台人唐赛儿率众起义,攻莒州,莒州人董彦杲率众相从。再加上建文年间(1399~1402年)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战乱历时4年之久,致使莒州“百里无烟”(明代刘朴《莒志野述叙》)。明代莆田人郑芸在《过莒有感》一诗中述说:“蓬蒿四十里,村舍两三家。”(《重修莒志·文献志》),明初莒州地广人稀的荒凉局面可见一斑。

据《明太宗实录》卷106记载:永乐八年(1410年)七月,山东莒州等县复业之民13400户。(转引《中国通史》第九卷《典志·户口制度》)这些复业之民均因战乱逃亡。可以想象,仍有大量逃亡外地的百姓未能返回故乡。明洪武、永乐年间,明朝政府有组织地大量迁民,从现存莒地族谱看,多从海州十八村(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为迁民点)和山西洪洞县(也是迁民点)迁来。据《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张青主编,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记载:洪武年间,“在洪洞大槐树进行10次大的官方移民”;永乐年间,“组织了8次大的官方洪洞大槐树移民。”《莒县地名志》记载:莒县现有1258个村庄中,明代立村的有776个,明代之前仅有74个村。由于政府组织的大量迁民,至明代中期,莒州人口不断发展。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旱饥,人食树叶,死者枕藉。自后比岁灾荒,州民饥馑逃散,逋赋遂多。”(《重修莒志》卷二)到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莒州有29084户,148614口。(嘉靖《青州府志》卷七《户口》)此后人口更少,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大疫,死者什七。”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大水,漂民庐舍,伤禾稼,沿河尽淹没。”万历五年(1577年),“审编州户丁,登籍者仅三千名。”万历六年(1578年),“知州侯安国来任,纵遣所禁户,革歇家,停止追征,始行均丈,自后民困渐苏。”(《重修莒志》卷二)

明末,莒州(县级)有37500户,128700口。(自此至民国时期的人口数字均据《重修莒志》卷二十二)比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减少19914口。这个数字应该是清兵入莒之前的户口数。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陷莒城,莒州官绅殉难者数十人,莒地官民愤起抗清,清兵撤去。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再次犯莒,“临城环围三、四十里,城关庐舍,拆毁无存,地尽荒,户口仅存什之二三。”(《重修莒志》卷三十四)战乱后逃亡2.2万户,7.13万口,仅存1.55万户,5.74万口。

清代初期,由于连年自然灾害,莒州(县级)境内仍地广人稀。顺治四年(1647年),夏季大旱,秋季牛疫流行,死者十之九。康熙四年(1665年),莒州大旱,庄稼无收,清政府拨赈银1124两,米134石,赈济灾民。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莒州发生大地震,城郭庐舍俱毁,压死在册人丁3590口,男女老幼共计2万余人,清政府拨钱粮赈济灾民。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莒州人口仅增加到2万户9.69万人。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21年)为人口发展最高峰期。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增至5.8万户,22.67万人;道光元年(1821年)增至7.149万户,50.53万人。咸丰、同治年间,捻军过莒,清军前来镇压,莒州人口略有下降。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7.269万户,50.333万人;同治元年(1862年)为7.241万户,50.227万人。光绪、宣统年间,无兵事,人口又有回升。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为7.3813万户,51.5549万人。宣统三年(1911年),普查户口,全莒8万余户,69万余人。

民国初年,莒州改为莒县,地域不变,境内无大战乱,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较快。1919年,全县724675人;1936年,全县160812户,904590人。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莒县地域大幅缩小,面积约为民国时期一半,使全县人口总数锐减,但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并未减少。1949年,全县人口总数为117500户,517780人。此后至1958年,全县人口不断增长。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县人口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加上外流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出现负增长,1960年全县总人口为615235人,比1958年减少22089人。1962年后,人民生活得到好转,随之出现了人口出生高峰期,至1970年,全县总人口达788442人,比1960年增加173207人,平均每年增加1.732万人。19世纪70年代,开始宣传贯彻“一对夫妇一对孩,生育间隔四、五年”的计划生育方针,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逐年下降,但人口增长仍然较快。至1980年,全县总人口达897051人,比1970年增加108609人,平均每年增加1.086万人。进入19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完善,人口生育开始有计划地稳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后,由于人们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识和自觉遵守,人口增长缓慢,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03年,全县人口总数为109.91万人。

相关资讯

  • 莒县,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历为国、郡、州所在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北端,濒临渤海、黄海,其地处黄河下游,为黄河入海之地,自古为华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不仅是儒家文化的诞生地,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大部属齐、鲁两国,因此有“齐鲁大地”之称,并简称“鲁”。山东之…

    2020/3/15 1:18:41
  • 莒县二月二龙抬头!除了吃糖豆,还有这些习俗!

    农历二月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用龙抬头暗示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在莒县,农历二月初二又称为“土地爷生日”。这天的习俗是“炒糖豆”,食材是糖、黄豆、花生;再就是“打囤”,材料是草灰。打簸箕这天早晨,各家用簸萁盛草木灰,用椿木棍敲打绕宅围灰,草木灰撒在墙根,名曰…

    2020/2/22 0:09:11
  • 台军的优秀“莒光舰”什么样——断水、漏油、炮打友舰

    关于哪一艘“阳字号”是第一艘接收“武进”计划升级这件事儿,不同时期的规划上,差距其实还挺大。在1974年台军刚刚成立“光武小组”,开始对“海军驱逐舰武器系统革新方案”进行整体研讨的时候,根据当时台军现有驱逐舰的技术情况和性能水平,制定了一个大致的所谓“革新优先…

    2019/10/18 23:12:36
  • 莒县周姑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_莒县文化

    周姑戏是莒县人民以及周边区域劳动人民喜爱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流传区人口约一千余万,周姑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周姑戏,也叫“肘鼓子”、“拉魂腔”、“拴老婆橛子”、“盘凳子”。山东其他一些地方戏曲,比如南路的柳琴、东…

    2019/8/5 22:24:13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